第440章佑国使
    太皇太后看向太皇太妃,觉得他这个妹妹似乎另有玄机。
    “妹妹,你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
    “姐姐你忘了,那日在御花园里,我们见到那小丫头当时是什么样子了?”
    太皇太后想了想,但也没想明白太皇太妃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。
    “有话你就明说!”
    “姐姐,你没发现皇帝也喜欢那小丫头吗?”
    太皇太妃的话,让太皇太后眼睛一亮。
    “皇帝陛下年纪虽小,但也十岁了,对男女之事也有了一些想法!”
    “喜欢什么样的姑娘,不喜欢什么样的姑娘,他心里是清楚的!”
    “只是碍于摄政王和小丫头之间的关系,所以小皇帝才压抑了自己的感情!”
    “可他毕竟是皇帝,九五之尊……”
    “姐姐忘了,太祖皇帝为了怡贵妃所做的事情了!”
    皇帝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,用一些手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    “可是这小丫头身份实在是太低,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,如果选秀她也不在其列!”
    “身份还不好解决吗?您是太皇太后,随便下一道懿旨,给她一个身份就是了!”
    “何况姐姐忘了,摄政王在外游历的时候,她曾经救过摄政王的命,这一次皇帝解毒,似乎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这小丫头身上似乎隐藏着一些力量!”
    “救了摄政王一次,救了小皇帝一次,这两次还不是很好的机缘吗?”
    太皇太后看着太皇太妃,两人眼神交流,有一种臭味相投的喜悦。
    “封这小丫头的父亲为佑国使,正三品,那么他的女儿就是正三品之女,理所当然有了选秀的资格!”
    “对,姐姐,就是这个意思!”
    “这佑国使是最好的头衔,只是一个闲差,而且还可以恩赐他不用进京,可以闲居乡里,每年吃着俸禄多好的事情!”
    “如果小皇帝真的喜欢那小丫头,这个机会或许他不会错过,那么他们兄弟之间就会因这个女人而不慕,甚至反目成仇!”
    “先祖为了怡贵妃将自己的亲弟弟放到蛮夷之地,让他自生自灭,或许历史又会重演!”
    太皇太后欣慰的点了点头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这是要紧要办的事情,太皇太后一刻也不耽搁马上写了一道懿旨,盖了自己的玺印,着礼部吏部联合去办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太皇太后让两部联合去办,自然是要紧的事情,礼部和吏部不敢耽搁,马上派官员带着太皇太后的懿旨,去了清河县。
    走水路,然后快马加鞭,也就是几日的时间。
    张家。
    “老头子,我想小英子了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!”
    “你想我也想呀!”
    饭桌上老两口说起了张美英,吃饭都觉着索然无味。
    “爹娘,对不起,都是因为大强,要不是为了大强的前者,小英子也不会这么早离家!”白翠花觉得不好意思,毕竟张大强是她的亲儿子。
    虽然张美英这一次去未必就完全是为了张大强,可这份情白翠花得担下来。
    “手心手背都是肉,翠花,你就别说这话了,你娘就是念叨念叨!”
    “嗯,娘就是念叨念叨,你们也别往心里去!”张王氏心不在焉地扒拉着饭。
    “爹娘,别说是你们了,我们也想小英子想的厉害!”张有林说。
    “爷奶,我也想小姑姑!”张三强努着小嘴,感情都快要哭了。
    饭桌上的氛围瞬间因为张三强哽咽的样子压抑起来。
    众人也没在说什么,白翠花哄了哄张三强,但张三强还是眼泪叭哒叭哒的往碗里掉。
    掉进眼泪的米饭,吃起来咸咸的。
    众人沉沉闷闷的吃晚饭。
    饭后回到屋里,张王氏不由自主掉起眼泪来。
    “不行就去京都看看小英子,反正也不是缺银子,去一趟也花不了多少!”张庚软声细语的安慰张王氏。
    “算了,家里这么一摊子事!”
    “翠花能独当一面,我们一起去!”
    张庚的话还让张王氏真的犹豫了。
    “行,你让我想一想……”
    张庚点了点头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两位大人远道而来,请在驿馆歇息!”
    “歇息就不用了,我们喝口茶,你马上带我们去井口村张家!”
    清河镇新任的县令见两位大人语气急促,很着急的样子,自然也不敢再多劝。
    他亲自带着两位大人往井口村张家走。
    “两位大人不知道去井口村张家所谓何事?”县令笑着问。
    毕竟事关他管辖的地界,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他也好赶紧撇清自己的关系,如果有什么好的事情,他也好有所准备。
    “老祖宗的懿旨,封张美英之父,张家家主佑国使,正三品!”
    县令大人一脸惊诧的看着两位大人。
    “这是……”
    “老祖宗的懿旨,你听着就行了,你还要揣测老祖宗这懿旨里隐藏的深意吗?”
    县令自然知道老祖宗是谁,那就是当朝太皇太后。
    “不敢不敢,下官哪里敢,只是这消息有点太突然,下官受了一点惊吓而已!”
    “在你的地界上出了一个佑国使,以后朝廷的恩赐自然是少不了,这对你来说是好事,以后你好好供奉着!”
    “那是那是,下官自然晓得,谢两位大人提点!”
    县令的内心乐开了花。
    佑国史那可是无上的荣耀。
    虽然没什么实权,但每年过年过节,都有恩赐,朝廷有了恩赐,他自然要登门,他一登门,张家怎么可能让他空手而归。
    怎么说他也是一方父母官,县官不如县管。
    县令早听说张家这几年越来越殷实,不论是酿的酒,做的馒头,还是种的药材都销路非常的好。
    看着是普通的农家,其实家境已经非常殷实。
    不过听说前一个县令就因为得罪了张家,所以倒了霉运。
    所以新县令上任也不敢冒昧来张家。
    主要是这是一池浑浊的水,他不知道深浅,担心一脚下去再也爬不上来。
    熬一个县令不容易,哪一步行差踏错将追悔莫及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礼部和吏部两位大人出来,那是带着行仗来的,只不过在路上行仗没有摆开,一到井口村村口行仗就摆了开来。
    敲锣打鼓,甚是热闹,很快,全村的村民都被吸引了过来。
    到了张家门口红毯铺地,鼓乐齐鸣,比娶媳妇儿还要欢腾。
    村长自然也是忙不颠的跑到了张家。